close
這是我暑假參加的第2個研習,
當初會報名這樣的研習,是衝著「科學」而來的。
待過現場的老師都知道,
要把科學具體、生活的呈現,好困難啊!
甚至該怎麼帶、該怎麼教、教多少都很難拿捏,
因此,我想再透過研習的機會讓自己再好好的學習思考。
所以本來以為會聽到很多學理的觀念,
或是很多實際的例子,但其實還好!
今天的研習,收穫也很多,
但是,因為講師時間控制不當,讓人心情不佳……
題目所要講述的是「科學程序能力」,
可是有三分之二的時間,講師講的都是其他的教育觀念,
而且缺乏組織,真的很可惜。
今天研習的內容分成兩個部分:
1、科學程序能力的發展--建構觀點
(1)程序能力:程序意謂著順序,但是這邊的程序更精確的說應該是「過程」,
幼兒是否具備著科學過程的能力,這些過程包含:觀察、比較、分類、紀錄、測量、
實驗、溝通、預測、表達、探索。
(2)建構:建構非累積,而是轉化,當我們以建構的觀點在進行教學時,
是先了解孩子的能力所在、先備經驗,以此為基礎、為出發點進而進行教學,
而不是一直教孩子會的或是一直教孩子真的不會的。
(3)思考:
a、科學/幼兒科學是什麼?
透過實驗活動,讓孩子經由動手做的體驗,經由教師的協助及引導去發現
與學習科學原理,甚至更進一步去發現、探索問題。
以上的思考內容是我當場寫下來的,但經過研習後才發現有些需要好好思考的點。
『科學原理』是很抽象的,既使我們透過活動讓孩子看到,但那是原理而非現象,
科學現象可以探索,孩子可以立即發現,但是科學原理以學齡前孩子的能力及發展來說,
是說也說不清的!
b、幼兒科學在幼兒學習中所扮演的角色
扮演提供幼兒思考及動手做的機會
這題的思考真是難倒我了!其實,科學很難獨立(在學齡前孩子的學習中),
他常常是伴隨著其他的活動所產生、衍生的。所以,平常我們應該多提供
各式各樣的素材讓孩子探索,但這些素才是開放性的、可以變化的,
像是沙子、水……之類的。讓孩子可以經由觀察、探索物質,去感受、去發現,
而不是由老師先教,這是「XX現象」、這叫做XX。
c、近五年你曾經進行有關幼兒科學教學的主題與形式
無。但所進行過的科學活動有:沈浮實驗、吸水性實驗、種植活動
一開始,我們都被「主題」兩個字所限制住,其實講師是希望我們寫出所進行過的科學活動即可。
不過,我們似乎教太多、教太難,有這個必要嗎?
2、教育觀點
透過研習活動,講師不斷的拋出許多問題讓我們思考,也提醒著我們,
就好像我們這些在行駛中的船,再度著指引著我們。
我們常常用我們大人既有的思考去灌輸孩子,
時常忽略孩子背後的動機,
最常掛在嘴邊的就是:「孩子非常有興趣耶!」
但是,因為孩子的興趣我們所延伸的活動,常常太難、太不切實際。
我們是不是太少仔細、用心去注意到孩子喜歡的動機,
還記得先前在小班所進行的交通工具主題,
看見孩子喜歡拿椅子排排坐,像是火車的樣子,
我們就馬上覺得他們喜歡火車,
可是經過其他人的提醒,「你確定孩子是喜歡火車嗎?還是他們喜歡排一排的模樣?」
是啊!當時,這句話真的是打醒我們!
再經過這些日子,再聽到類似的話,真是心有戚戚焉!
「老師慢一點,孩子就會快一點;老師教少一點,孩子就會學多一點」
這句話包含很多含意,
當我們一直用大人的速度在趕趕趕,
孩子真的吸收了嗎?他們真的思考了嗎?真的探索了嗎?
當我們一直覺得這個要教、那個也要教,
孩子真的有需要這些嗎?學會了那些又怎麼樣呢?
還是回歸到教育的本質吧!
當初會報名這樣的研習,是衝著「科學」而來的。
待過現場的老師都知道,
要把科學具體、生活的呈現,好困難啊!
甚至該怎麼帶、該怎麼教、教多少都很難拿捏,
因此,我想再透過研習的機會讓自己再好好的學習思考。
所以本來以為會聽到很多學理的觀念,
或是很多實際的例子,但其實還好!
今天的研習,收穫也很多,
但是,因為講師時間控制不當,讓人心情不佳……
題目所要講述的是「科學程序能力」,
可是有三分之二的時間,講師講的都是其他的教育觀念,
而且缺乏組織,真的很可惜。
今天研習的內容分成兩個部分:
1、科學程序能力的發展--建構觀點
(1)程序能力:程序意謂著順序,但是這邊的程序更精確的說應該是「過程」,
幼兒是否具備著科學過程的能力,這些過程包含:觀察、比較、分類、紀錄、測量、
實驗、溝通、預測、表達、探索。
(2)建構:建構非累積,而是轉化,當我們以建構的觀點在進行教學時,
是先了解孩子的能力所在、先備經驗,以此為基礎、為出發點進而進行教學,
而不是一直教孩子會的或是一直教孩子真的不會的。
(3)思考:
a、科學/幼兒科學是什麼?
透過實驗活動,讓孩子經由動手做的體驗,經由教師的協助及引導去發現
與學習科學原理,甚至更進一步去發現、探索問題。
以上的思考內容是我當場寫下來的,但經過研習後才發現有些需要好好思考的點。
『科學原理』是很抽象的,既使我們透過活動讓孩子看到,但那是原理而非現象,
科學現象可以探索,孩子可以立即發現,但是科學原理以學齡前孩子的能力及發展來說,
是說也說不清的!
b、幼兒科學在幼兒學習中所扮演的角色
扮演提供幼兒思考及動手做的機會
這題的思考真是難倒我了!其實,科學很難獨立(在學齡前孩子的學習中),
他常常是伴隨著其他的活動所產生、衍生的。所以,平常我們應該多提供
各式各樣的素材讓孩子探索,但這些素才是開放性的、可以變化的,
像是沙子、水……之類的。讓孩子可以經由觀察、探索物質,去感受、去發現,
而不是由老師先教,這是「XX現象」、這叫做XX。
c、近五年你曾經進行有關幼兒科學教學的主題與形式
無。但所進行過的科學活動有:沈浮實驗、吸水性實驗、種植活動
一開始,我們都被「主題」兩個字所限制住,其實講師是希望我們寫出所進行過的科學活動即可。
不過,我們似乎教太多、教太難,有這個必要嗎?
2、教育觀點
透過研習活動,講師不斷的拋出許多問題讓我們思考,也提醒著我們,
就好像我們這些在行駛中的船,再度著指引著我們。
我們常常用我們大人既有的思考去灌輸孩子,
時常忽略孩子背後的動機,
最常掛在嘴邊的就是:「孩子非常有興趣耶!」
但是,因為孩子的興趣我們所延伸的活動,常常太難、太不切實際。
我們是不是太少仔細、用心去注意到孩子喜歡的動機,
還記得先前在小班所進行的交通工具主題,
看見孩子喜歡拿椅子排排坐,像是火車的樣子,
我們就馬上覺得他們喜歡火車,
可是經過其他人的提醒,「你確定孩子是喜歡火車嗎?還是他們喜歡排一排的模樣?」
是啊!當時,這句話真的是打醒我們!
再經過這些日子,再聽到類似的話,真是心有戚戚焉!
「老師慢一點,孩子就會快一點;老師教少一點,孩子就會學多一點」
這句話包含很多含意,
當我們一直用大人的速度在趕趕趕,
孩子真的吸收了嗎?他們真的思考了嗎?真的探索了嗎?
當我們一直覺得這個要教、那個也要教,
孩子真的有需要這些嗎?學會了那些又怎麼樣呢?
還是回歸到教育的本質吧!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